空间网架安装技术概述:
杆件可以用多种材料制成,而以钢制管材或型材为主。这种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出现,而真正大规模应用则是在战后。当时,网架结构以其工厂制作、现场安装、施工方便、节约劳力等优点在不少场合取代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网架结构的蓬勃发展是由于其具有一系列优点。首先是网架能起空间作用,由于所有杆件都能参与工作而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其刚度和整体性优于一般平面结构,能有效承受各种非对称荷载、集中荷载和动荷载。网架中所有杆件的整体受力在地震作用下也显示了它优异的抗震特性。其次,网架结构制作安装比较方便。杆件与节点都可以在工厂生产,使现场工作量降至最低,同时也不需要复杂的技术,这就便于网架进行定型化工业化的施工,加之,中国在网架施工中还创造了一些简便有效的安装方法,并有专业化施工队伍进行安装。
在中国,第一个网架结构是在1964年首次用于上海师范学院球类馆的屋盖上,这个31.5m×40.5m大小,以角钢焊成的网架,掀起了中国空间结构发展史上新的一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架结构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屋盖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
由于网架结构的施工比一般平面结构复杂,因为它在拼装成整体之前还不能起空间作用,所以网架在大跨度体育馆逐渐推广之后,在施工中曾采用了多样的安装方法,并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安装技术。如上海体育馆就地拼装、整体起吊、高空移位安装方法,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分条制作,高空滑移拼装,就地拼装、整体提升等安装方法。这些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对进一步在大、中跨度屋盖上推广应用网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唐山经受地震灾害重建时,考虑到网架有优于一般平面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唐山齿轮厂联合厂房、唐山机车车辆厂、客车总装车间等工程中都采用了上万平方米的网架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工业厂房中大面积的网架结构更是屡见不鲜,其规模也迅速增大。